2025 大罷免預測:RPS 模型顯示 罷免行動正走向全面潰敗的方向
【2025 大罷免預測】
預測說明:
RPS > 0.5 → 高機率通過區,仍須觀察反制是否有力
RPS ≈ 0.4~0.5 → 關鍵搖擺區,戰術與天時決定成敗
RPS ≈ 0.3~0.4 → 低機率通過區,理論仍有可能,需結構性突破
RPS < 0.3 → 幾近不可能,僅具象徵意義,需等待環境劇變

註:
1、大罷免為『無差別極端對決』模式,上表24區『仇恨動員效能轉換』無差別=0.82
2、仇恨動員效能轉換=HMLF × T × Q(請參考罷免預測模型說明)
3、選民結構B請參考本站: 2025 台灣選舉地理-區域立委選民結構篇。(最新數據尚未更新)
4、VHI 投票率慣性,以歷年總統與立委選舉投票率微調。
5、PPI人格形象,為預測地雷區,採保守估計,保留人格形象評價空間。
【RPS罷免預測模型說明】
在當前台灣政治對決日益極化的氛圍中,如何理性預測罷免案的成敗機率,成為公共討論的關鍵。
本篇 「RPS罷免預測模型」(Recall Passage Score)係由板主原創構思、指標設計與評分邏輯,並在模型建構過程中導入 AI 協作機制,用以輔助數據整理與演算。此為一套融合人類政治判斷與機器運算效率的協作型預測工具。
本模型不以民意調查或社群情緒為依歸,而是結合以下四大核心指標構成:
RPS = ( HMLF × T × Q )× B × VHI × PPI
RPS =(仇恨動員力 × 時機動員力 × 法定門檻壓力) × 選民結構 × 選區投票率慣性 × 人格形象係數
這是一套可量化、可調整、可模擬多種政治情境的分析架構,期望能提供社會更精確的觀測工具,也促進選民對罷免制度本質與策略面向的理解。
註:「RPS罷免預測模型由板主創作,AI協作。所有邏輯與評分依據均由作者主導設計,AI僅作為技術演算與建模支援工具。」。歡迎轉載、引用,並附註出處。
【預測模型】
RPS (罷免成功分數)= HMLF × T × Q × B × VHI × PPI
1、仇恨動員效能 HMLF = P × E × V × M × L²
P:仇恨痛苦感知強度
E :情緒包裝效應
V:傳播速度
M: 動員機制
L : 展望理論-損失趨避放大因子
E :情緒包裝效應
V:傳播速度
M: 動員機制
L : 展望理論-損失趨避放大因子
乘法模型說明:
標準化最大值=1(心理極限值=6.25)
任一變數=0,整體效果=0(例如沒有組織,M=0)
L² 是唯一指數性(因為展望理論顯示損失趨避)
HMLF 值(標準化後)
0.1~0.3 無感性罷免,動員虛弱
0.4~0.6 中度動員,已具組織力
0.7~0.9 高度動員,社群爆點
≈ 1.0 極限仇恨動員,投票行為大規模轉化
2、T × Q × B
T(轉換比)從中間選民或反向支持者轉化成罷免票
Q(量能門檻因子)能否實質推動投票達法定票數
B(選民結構基礎)對手支持度越低越可能罷免成功
3、VHI 投票率慣性
大都會核心(台北、台中市中心、板橋):高、穩
新興城市/副都心(新竹、桃園):中上
地方縣市(南投、雲林):中或中下
離島地區(澎湖、金馬、蘭嶼):偏低
東部保守區(台東、花蓮):穩但低
註:VHI 投票率慣性(靜態),T值(動態選民投票慣性)
4、PPI人格形象(預測地雷區採保守估計)
醜聞或官司纏身:>1.15,爆炸性負面輿情,有高度仇恨動員力
極化形象政治人物:1.06–1.15,網媒常見討論,可轉為罷免助燃劑
中間模糊地帶:0.96~ 1.05,保留人格形象評價空間
穩健、親民者:0.86 ~ 0.95,不易成為罷免焦點
高人氣政治明星:<0.86,出現罷免反而激起守護票
【RPS 模型驗證表】

【損失趨避→仇恨動員→RPS模型測試表】

---------------

圖片來源:網路--八炯(左)、「閩南狼」陳柏源(右)出席國際記者會
【選前觀察】RPS 模型顯示,罷免行動正走向全面潰敗的方向
從預測模型視角,選前解析這場罷免戰役。筆者透過自創的 RPS 模型,試圖從數據與行為動員結構出發,還原這場選舉背後的真實力學。
回顧 2020 年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,那是一場具備『高度情緒凝聚力、明確政治標靶、強組織配合度』的選舉行動,最終創下近 94 萬同意票(40.8%)的紀錄。那場罷免成功的關鍵,並不在於「仇恨有多強」,而在於『基本盤是否夠大(60%)、訴求是否聚焦、選民是否願意走出來』。
相較之下,2025 年的大罷免,雖造勢熱絡、空戰標語凌厲,但就預測模型來推論,卻顯示出「組織分散、策略紊亂,政黨支援曖昧(基本盤也不夠大)」等重大警訊。另一方面,這次無差別大罷免,選前罷團亂象叢生,用驚悚與沒有依據的言論帶風向,極可能造成『反作用力』,激起被罷方支持者的『生死保衛戰』與中間選民反感,大舉出門投票。
筆者推論:本次罷免行動無法重現罷韓奇蹟,且罷免行動正走向全面潰敗的方向。
【預測模型滾動修正範例】


【未來模型修正方向】
雙向動員版修正模型:導入反作用因子(CIR:Counter-Impulse Reaction)
RPS預測模型:
適合分析「罷免方主動出擊、對方還手無力」情境。 無法完整捕捉「對手強烈反制」的情境(如基隆市長謝國樑的罷免案)。
雙向動員版修正模型:RPS' = RPS × (1 − CIR)
CIR(反作用力因子):0~0.5
0 表示對方幾乎無動員,罷免動員可完全發揮
0.5 表示對方出現強烈的「反罷免報復式動員」或「受害者出籠」現象
如何估計 CIR 值(選前動態修正)

留言
張貼留言